常用命令
命令前面加上:nohup 这样即使退出SSH会话,命令也会在后台继续运行。
cp命令复制目录需要加上-r(递归)选项,这样可以复制目录及其内部的所有文件和子目录。cp -r source_dir destination_dir
如果目标目录不存在,它将被创建。如果目标目录已存在,源目录的内容将被复制到这个目录中。如果目标目录是一个已存在的文件,将会报错。
如果你想保留源文件的时间戳和权限,可以使用-p选项:
cp -rp source_dir destination_dir
如果目标目录已存在并且想要合并两个目录的内容,可以结合使用-r和-n(不覆盖已存在的文件)选项,并在复制前删除目标目录中已存在的文件:
cp -rn source_dir/* destination_dir/
rm filename 删除文件。
rm -r foldername 删除文件夹名,-r参数表示递归删除,即删除文件夹及其所有子文件夹和文件。
rm -f filename 不提示确认,强制删除文件。
touch aria2.conf 创建文件
touch aria2.session
在vi编辑器中,按 Esc 键确保你不在插入模式或其他模式。
“:w”命令修改保存到文件中使用,“:q”命令退出vi编辑器。
编辑时发生错误或者修改尚未保存,vi编辑器会拒绝退出。“:q!”命令强制退出vi编辑器,放弃所有修改。
保存退出输入 :wq (写入并退出)或 :x (效果同 :wq)。
“:saveas 新文件名”命令修改保存到一个不同的文件中,
按 Enter 键执行命令。
搜索当前目录及其子目录下所有包含ariaweb的目录
find . -type d -name '*ariaweb*'
. 表示当前目录。
-type d 表示只查找目录。
-name '*ariaweb*' 表示查找名称中包含ariaweb的目录。星号*是一个通配符,表示任意数量的字符。
搜索指定目录下所有包含ariaweb的目录比如/home/user,可以这样做:
find /home/user -type d -name '*ariaweb*'
使用grep过滤搜索结果(可选)
如果你想要在更复杂的搜索结果中进一步过滤,可以结合使用grep。例如,如果你想查看这些目录的路径,但不完全依赖于find的输出格式,可以这样做:
find / -type d -name '*ariaweb*' 2>/dev/null | grep '/ariaweb'
这里,2>/dev/null 是用来忽略权限拒绝的错误信息,而最后的grep '/ariaweb'则是用来进一步过滤结果,确保路径中确实包含ariaweb。注意使用全局搜索(如上例中的/)时需要谨慎,因为这可能会非常慢并占用大量资源。
注意:
使用全局搜索(如上例中的find / -type d -name '*ariaweb*')时,请确保你有足够的权限访问所有目录,否则可能会因为权限问题而失败。
对于大型文件系统,全局搜索可能会非常慢。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从你知道的或怀疑的目录开始搜索。
目录的挂载状态:
mount | grep /www
如果看到 ro(只读),你需要重新挂载为读写模式。可以使用 remount 命令(取决于你的 Linux 发行版,可能需要 root 权限):
mount -o remount,rw /dev/sdXn /www
这里的 /dev/sdXn 是包含 /www 分区的设备名,你需要替换成实际的设备名。
aria2c.com
请求头:每行一个
User-Agent: pan.baidu.com
Cookie: BDUSS=XXXxxx
AriaNg
https://github.com/mayswind/AriaNg
AriaNg-1.3.7-AllInOne.zip 更新每个任务列表页面支持独立的显示顺序,大屏幕上的 Rpc 下拉列表将显示得更大
新建->选项->HTTP勾选->自定义请求头(header):每行一个
User-Agent: pan.baidu.com
Cookie: BDUSS=XXXxxx
如果提示 Aria2 RPC 服务器错误 按照以下方法修改(如配置失败可清空aria目录重新开始配置)
如需加密请手动修改配置文件
选项设置为: 配置文件中rpc-secret=xxxxxx
选项设置为: http://token:xxxxxx@host:port/jsonrpc
host: 指运行 Aria2 所在机器的 IP 或者DDNS绑定的网址
port: 使用 --rpc-listen-port 选项设置的端口, 未设置则是 6800
配置DDNS使用能达到远程下载的效果
RPC口令 输入路由用户与密码
http://user:pwd@host:port/jsonrpc
Aria2 RPC 服务器错误将 http 改为 ws
ws://用户名:密码@路由名称或IP地址:6800/jsonrpc
注:
错误提示消失应设置成功了 YES
添加热门电影种子地址后,有下载进度栏但无流量,
因未添加TRACER服务器地址,在ARIA2内的bittorrent选择中添加。
仍无法下载没流量或每当下载后立即被丢入完成,估计是第一步下载路径未建好,
---------------------
aria2 (强大又轻巧的下载工具)支援了 HTTP、HTTPS、FTP、SFTP、BitTorrent (BT 种子) 和 Metalink 等通讯协定。
Padavan的aria2:
使用transmission、aria前,需要手动在u盘上建一个transmission目录或aria目录。(文件名必须小写字母)
使用Optware、Entware前,需要手动在u盘上建一个opt目录。(文件名必须小写字母)
SSH 登入路由,运行 ls /media
看有没有 AiDisk_a1,或者显示其他的文件夹名称
再运行 ls /media/AiDisk_a1
/aria2下载路径:/media/AiCard_01/aria/downloads
AriaNg.html
/media/AiCard_01/opt/share/www/custom/ariaweb
/opt/share/www/custom/ariaweb
-----------------------
赚钱宝2代openwrt官网固件线刷包安装:
opkg update && opkg install aria2 luci-app-aria2
安装完成,在主菜单“服务”点击Aria2设置
额外设置Extra Settings:check-certificate=false
Run daemon as user权限选择 root
必须要设置Download directory存在,没有就手动创建:mkdir -p /mnt/sda1/aria2
然后Basic Options 勾选 已启用
# RPC端口, 仅当默认端口被占用时修改
rpc-listen-port=6800
# 设置的RPC授权令牌, v1.18.4新增功能, 取代 --rpc-user 和 --rpc-passwd 选项
rpc-secret=123456
OpenWrt之Aria2报错OSSL_PROVIDER_load 'legacy' failed 安装解决
opkg update && opkg install libopenssl-legacy
在OpenWrt上面设置开机启动需要修改/etc/rc.local这个配置文件(我的OpenWrt就是这个),在终端输入命令:
vi /etc/rc.local
有的是修改/etc/rc.load这个配置文件,具体是哪个名字可以输入vi /etc/rc.lo并按下键盘上的tab键自动补全命令。
然后在rc.local的exit 0这一行的上面插入一行:
aria2c --conf-path=你的aria2.conf配置文件的路径 -D
其中,--conf-path参数指定你自己的aria2.conf文件路径
-D参数表示是已daemon程序的方式在后台运行
修改完成后保存并退出就可以了。最后可能要重启aria2或路由器
终端命令不加-D前台启动,加-D后台启动
aria2c --conf-path=/var/etc/aria2/aria2.conf -D
立即强制退出 aria2c(不等待当前任务完成),可以使用:
aria2c --force-save --force-shutdown
使用 --force-save 选项可以确保在退出前保存当前下载的状态和配置。这对于下次启动时恢复下载非常有用。
aria2c -v,--version打印版本号并退出。
killall -s SIGTERM aria2c
pkill -9 aria2c
用kill -9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或系统不稳定,因为它会立即终止进程,不给进程任何清理资源的机会。尽量避免使用kill -9,除非其他方法无效。通常建议先尝试发送SIGTERM信号(即不带-9参数的kill或pkill命令),给进程足够的时间进行清理和正常退出
。
查看当前所有活动任务的 GID:
aria2c --list-active=true
所有任务及其GID:
aria2c --list=true
OpenWrt用fdisk分区有问题,分区表损坏用 Parted 修复分区表:
启动 Parted 并选择磁盘:parted /dev/mmcblk0
(parted) mklabel msdos 创建新分区表 Yes
创建分区:(parted) mkpart primary ext4 0% 100%
分区从磁盘的 0% 到 100%,即整个磁盘。
创建两个分区:1MiB 30% 创建第一个分区(30%);30% 100% 创建第二个分区(70%)。
查看分区:(parted) print
退出 (parted) quit
------------------------
fdisk -l
格式化分区
sudo mkfs.ext4 /dev/mmcblk0
sudo mkfs.ext4 /dev/mmcblk0p1
– mkfs.ext3:创建ext3文件系统。
– mkfs.ext4:创建ext4文件系统。
– mkfs.fat:创建FAT文件系统。
– mkfs.vfat:创建FAT32文件系统。
– mkfs.exfat:创建exfat文件系统。
– mkfs.ntfs:创建ntfs文件系统。
格式化完成后,用mount挂载分区到指定目录【挂载USB硬盘exfat】:
mkdir -p /mnt/sda1
mount /dev/sda1 /mnt/sda1/
检查挂载::df -h
最后编辑 /etc/rc.load 加入开机自启动
mount 卸载挂载
在Linux系统中,mount命令用于挂载文件系统,要卸载已挂载的文件系统使用umount命令。
umount命令要卸载一个已经挂载到/mnt/usb的USB设备,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umount /mnt/usb
或者如果你知道设备文件(如/dev/sdb1),也可以使用该设备文件来卸载:
umount /dev/sdb1
如果设备正在使用中(例如,有文件被打开或者程序正在使用该挂载点),umount会失败。为了强制卸载,可以使用-f(强制)选项:
umount -f /mnt/usb
或者:
umount -f /dev/sdb1
请注意,强制卸载可能导致数据损坏,只有在必要时才应该使用。
如果你希望分区在系统启动时自动挂载,可以编辑 /etc/fstab 文件:
获取分区的 UUID:
sudo blkid /dev/mmcblk0p1
编辑 /etc/fstab:
sudo nano /etc/fstab
添加以下行(替换 UUID=xxx 为实际的 UUID):
plaintext
UUID=xxx /mnt/mydata ext4 defaults 0 2
保存并退出,然后测试配置:
sudo mount -a
---------------
单位:MiB 或 GiB 方便对齐
(parted) mkpart primary ext4 1MiB 100MiB
(parted) mkpart primary ext4 1MiB 100%
primary:分区类型(主分区)。
ext4:文件系统类型(仅用于标记,不会实际格式化)。
1MiB 100MiB:分区的起始和结束位置。
选择磁盘:(parted) select /dev/mmcblk0
删除分区
(parted) rm 1
1 是分区的编号(可以通过 print 查看)。
使用 resizepart 命令调整分区大小:
(parted) resizepart 1 200MiB
1 是分区编号,200MiB 是新的结束位置。
使用 set 命令设置分区标志(例如 boot 标志):
(parted) set 1 boot on
使用 quit 命令退出 Parted:
对齐数据丢失:mklabel 和 rm 等操作会擦除磁盘上的数据,请确保已备份重要数据。
分区:建议使用 MiB 或 GiB 作为单位,以确保分区对齐。
格式化分区:parted 只负责分区管理,格式化分区需要使用 mkfs 命令(例如 mkfs.ext4)。
在 parted 中,mklabel 命令用于创建新的磁盘标签(即分区表)。当你输入 mklabel 后,parted 会提示你输入新的磁盘标签类型。常见的磁盘标签类型包括:
gpt:GUID 分区表(GPT),适用于现代系统,支持大于 2TB 的磁盘和更多分区。
msdos:MBR(主引导记录)分区表,兼容性较好,但最多只支持 4 个主分区(或 3 个主分区 + 1 个扩展分区)。
aix、amiga、bsd、dvh、mac、pc98、sun:这些是其他较少使用的分区表类型,通常用于特定的操作系统或硬件。
输入磁盘标签类型:
在 New disk label type? 提示后,输入你选择的标签类型(例如 gpt 或 msdos):
确认操作:
parted 会警告你,创建新的磁盘标签会擦除磁盘上的所有数据。确认无误后,输入 Yes:
完成操作:
创建完成后,你可以使用 print 命令查看新的磁盘标签:
-------------------------------
parted:功能更强大,适合现代系统和复杂操作。
fdisk:简单易用,适合传统系统和简单操作。
sudo fdisk /dev/mmcblk0
Command (m for help): n (新建分区)
Partition type: p (primary)
Partition number: 1
First sector: (按回车使用默认值)
Last sector: +30G
Command (m for help): n
Partition type: p (primary)
Partition number: 2
First sector: (按回车使用默认值)
Last sector: (按回车使用剩余空间)
Command (m for help): w
主机网页版终端ttyd
opkg update && opkg install ttyd
编辑 /etc/rc.load 加入开机自启动
ttyd -p 7681 login &
浏览器打开 http://IP:7681 7714用户名:root
https://github.com/tsl0922/ttyd
-------------------------------
赚钱宝2代openwrt官网固件线刷包安装中文界面:
opkg update && opkg install luci-i18n-base-zh-cn
赚钱宝2代openwrt官网固件线刷包空间不够,改了分区表,刷带3G结尾的包,分了3G空间,然后软件ipk库安装:resize2fs 执行ssh命令:resize2fs /dev/system 扩容到2.8G
或执行终端ssh命令库安装resize2fs:
opkg update && opkg install resize2fs && resize2fs /dev/system
恩山-迅雷赚钱宝OpenWrt软件安装
输入:fdisk -l
可以看到有个 115G(我的是128G版本) 的空间,那就是 emmc 了,
1.安装两个软件包
刷好固件先去软件包里面安装这两个软件包
fdisk
e4crypt
2.使用SSH格式化内置卡,输入以下命令
fdisk -l
mkfs.ext4 /dev/mmcblk0
如果出现以下内容请在挂载点卸载内置卡
【/dev/mmcblk0 is apparently in use by the system; will not make a filesystem】
我们先在OpenWRT Web 界面 系统 挂载点 卸载该分区,
然后回到SSH接着格式化为 ext4
mkfs.ext4 /dev/mmcblk0
格式化会让确认一下,按提示输入 “Y” 回车确认即可。等到提示 “Writing superblocks and filesystem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one” 就是全部完成了,
3.创建分区
首先要考虑创建几个分区,挂载使用后再创建只能格式化了所有数据清空!!!
我只需要两个分区一个用来安装软件,一个储存文件,其实还可以创建个做交换分区,
输入【fdisk /dev/mmcblk0】回车
输入【n】回车
输入【p】回车
现在开始创建分区,盘符1-4默认按照顺序排列
第一个分区默认1直接回车,然后默认值2048也直接回车,下面这个是分区大小了,安装软件1G也够用了
输入【2416000】回车提示“Created a new partition 1 of type 'Linux' and of size 1.2 GiB.”
第一个分区就好了,第二个分区重复上面过程就行,要是想创建交换分区也可以输入1G
然后就是第二个分区,这个可以直接回车不输入分区大小默认剩余所有空间
最后输入【w】退出
4.格式化和挂载分区
输入【fdisk -l】
查看第三部创建的分区比如/dev/mmcblk0p1,/dev/mmcblk0p2或者/dev/mmcblk0p3
然后安装分区名称格式化,创建几个就格式化几个
输入【mkfs.ext4 /dev/mmcblk0p1】格式化第一个分区
输入【mkfs.ext4 /dev/mmcblk0p2】格式化第二个分区
进入路由器后台挂载点,挂载分区,把1G分区挂载成作为外部 overlay 使用(/overlay)
把空间最大的挂载成/dev/mmcblk0
保存,保存并应用
如果创建了交换分区就在交换分区里挂载,保存,保存并应用,然后重启路由器,完成。
----------
{在OpenWRT中,交换分区通常是指为了提高系统的内存使用效率而设置的一个特殊的内存区域,用于临时存储内存中不常用的数据。这样可以在需要时将这些数据暂时移动到硬盘上的交换空间,从而为运行中的进程释放更多的内存。确保你的设备有一个可用的硬盘分区,并且这个分区没有被挂载。创建交换分区:mkswap /dev/swap_partition 这里/dev/swap_partition应该替换为你的设备上的实际分区标签。启用交换分区:swapon /dev/swap_partition 要在启动时自动启用交换分区,需要编辑/etc/rc.local文件,添加以下行:swapon /dev/swap_partition}。
-----------------------
文件系统错误是导致OpenWrt运行aria2后自动变为只读模式的常见原因之一。可以通过运行fsck命令来检查和修复文件系统错误。例如,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fsck.ext4 -y /dev/mmcblk0p2
其中/dev/mmcblk0p2是根据内核日志错误信息确定的设备名称。
直接断电可能导致文件系统损坏,从而使得系统进入只读模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在开机启动项中添加命令来重新挂载根目录为读写模式:
mount -o remount rw /
这样可以在不重启的情况下避免系统进入只读模式。
---------------------
安装分区软件 fdisk
opkg install fdisk
用 fdisk -l 查看,可找到外置的USB硬碟
# 查找设备名称,例如 /dev/sda
ls /dev/ | grep sd
在fdisk的命令行界面,输入d来删除一个分区。
运行fdisk命令,指定你的存储设备。例如:
fdisk /dev/sda
在fdisk的命令行界面,输入d来删除一个分区。
输入分区号来删除指定的分区。分区号通常是从1开始的数字,表示分区的顺序。
输入w命令写入更改到磁盘。
下面是一个简化的例子:
# 登录到OpenWRT
# 运行fdisk并删除分区
fdisk /dev/sda
d
(选择要删除的分区号)
w
# 使用fdisk对设备进行分区,指定磁盘设备,这里以 /dev/sda 为例
fdisk /dev/sda /dev/mmcblk0p1
在fdisk的命令行界面中,使用以下命令来创建新分区:
n # 创建新分区
p # 选择主分区
# 选择分区号(如果需要)
# 指定起始扇区(如果需要)
# 指定分区大小
w # 保存更改并退出
创建分区后,可能需要等待一段时间,直到操作系统识别新分区。
# 使用mkfs命令格式化分区为exFAT文件系统,这里以 /dev/sda1 为例
mkfs.exfat /dev/sda1 [ext4]
确保替换/dev/sda和/dev/sda1为你的实际设备名称和分区。